教学动态

600cc大白菜官网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 600cc全讯白菜网——星天地海智能探测服务一流人才培养

日期:2024-08-28 点击数:

一、全讯白菜网简介

600cc全讯白菜网始建于1952年。学院开设了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4个本科生专业,其中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为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均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群)入选600cc大白菜官网自主建设一流学科。在70年的发展中,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创新拔尖人才,逾15000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毕业生中有8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亮点

学院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获批全国首批党建标杆院系为抓手,以学习传承黄大年精神为切入点,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建强人才和师资队伍,为提高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构建“理工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地球物理类人才培养经历了实践教学体系(2009年,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014年,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理工融合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先进培养理念育人、理科工科专业融合、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评价管理体系多元化等五个维度,以家国情怀、社会需求、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地球物理类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有理想信念、创新能力强和国际视野广阔的一流人才。

学院融合与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优势教学资源,培养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和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以培养“研、严、妍”先进地球物理类人才为育人理念,构建“理工融合”的教学模式。建成具有地球物理类特色的平台、团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如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二)以黄大年精神滋养“三全育人”

1.“育”在课堂,推动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教师是育人工作的主力军,课堂是育人工作的主渠道。学院注重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挖掘地学学科思政元素,将地学精神、黄大年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通过召开课程思政座谈会、专题研讨会、报告会,激发教师积极性,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投入专项经费,启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建设计划。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刘财教授牵头的《勘探地震学》入选吉林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11门课程入选校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9门课程在院内进行培育建设,学生反响良好。学院持续加大黄大年精神的传承与实践,目前正在筹备建设一批突出600cc全讯白菜网特色的、融入“黄大年故事”元素的课程思政。

2.“育”在实践,推动思政工作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学院紧抓野外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按照分年级、分层次的工作思路,整合教学和育人资源,一年级开展专业认知实习,讲述黄大年故事、参观黄大年纪念馆,引导学生感悟黄大年精神内涵,夯实专业思想;二年级开展地质实习,培养学生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地学人精神品质;三年级开展生产实习,结合大庆油田和兴城基地等地的红色教育资源,持续强化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立德树人、引领专业、理工融合的地球物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和“兴城地学野外教学基地综合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两个项目,分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思政育人与实践

3.“育”在日常,实现精神引领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

学院以党建为统领,坚持党建带团建,以传承和弘扬黄大年精神为主线,把培根铸魂的育人理念常态化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健全班主任、班导师制度,发挥师生党支部在师德师风、专业思想、社会实践、班风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初心讲堂”“读·悟”系列党课等品牌,把黄大年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黄大年创新班作为学院开展“三全育人”的“先行示范区”,荣获校“十佳班级”称号,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党委获批教育部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教工党支部获批教育部高校教师“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学生党支部入选校级“样板党支部”。

 

 

思政工作成效

(三)顶层设计,一流团队带动一流人才培养

学院全面融合发挥师资优势,依托双聘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吉林省长白山学者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形成高水平科研教学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球探测与资源创新团队入选吉林省创新团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团队入选自然资源部创新团队。我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固体地球物理教研室入选2022年600cc大白菜官网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

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证书

(四)构建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学院确立“遵循本科教育发展规律,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建设依据,以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以加强课程教学基础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的课程建设思路。制定了“优先重点建设传统优势专业主干课程,带动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总体课程建设计划。通过采取加强课程建设组织领导、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改善有效激励机制等措施,积极开展学院课程建设工作。

学院的课程思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大力推动以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学院共有国家级精品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17项,院级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9项。

   

国家级一流课程证书

(五)整合优势资源,落实全员育人

1.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育人体系

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构建理科和工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合理规划课堂实验与校外实习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对技术背后科学道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2.校内与校外资源相融合,创建优质高校与社会协同的实践育人环境

发挥校外单位“先进理念、先进设备、先进企业文化”优势,共同打造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环境。与行业龙头合作,创建优质校外实习基地,如大庆钻探工程公司-600cc大白菜官网工程实践中心等,充分利用学校欠缺但行业、企业具有的昂贵地球物理仪器设备(法国赛瑟尔万道地震仪、斯伦贝谢成像测井仪器)等,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国内和国外和国内教学资源相融合,建立国际名师授课体系。拓展国际合作疆域,初步形成在亚洲、美洲、欧洲的合作布局,与5所国际知名大学开展3+1+1联合培养,有效融合国内外的教学资源;引入国际名师进行全英文授课,2019年以来每年完成4门课程的国际名师授课。

3.教学和科研相融合,以科学研究优化教学内容

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进一步补充教学资源。将研制的时频电磁法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中国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二等奖,2016)、测井过程实验教学动态演示装置(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三等奖,2016)、超宽带电磁波地下目标体探测实验平台(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二等奖,2021)等用于促进教学内容、效果的提升;结合课内外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研究项目促进教学内容的检验与提升。

 

 

 

 

教、研融合下的单“理论实践一体化”育人

(六)聚力新工科建设,培养卓越人才和领军人才

1.开设黄大年试验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方向)

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一流国家本科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学科基础,专业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黄大年试验班以黄大年精神为传承,培养面向未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工程领域需要的,基础扎实、功底深厚,能够在工程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显示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能够成为地质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

2.开设李四光试验班(地球物理学专业特色方向)

李四光试验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着眼于奠定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初步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课程体系特征为:基础课程扎实宽厚,宽口径;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与相关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课题联系密切,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原始创新研究,具备研究方法创新性应用的能力。重视“理工”交叉渗透,保持地球物理学学科的完整性,实行“学年学分制”和“学习导师制”,强化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人才培养成果